我國新藥研發原始創新能力仍不足
發布時間:2016-08-08瀏覽次數:
日前,由中國藥科大學主辦的“第二屆藥學前沿高峰論壇”在蘇州開幕。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教授等300多名專家精英齊聚一堂,直面“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新藥研發戰略與策略”主題,全方位把脈我國新藥研發創新之路,深入探討新藥研發國際化路徑。
“‘十二五’以來,針對重大疾病圍繞產業鏈部署研發鏈,獲批24個1類新藥,為新中國成立后50年的近5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600億元。我國創新藥物的開發數量呈增長趨勢,并逐步參與國際化創新分工。”桑國衛說,“但我國創新藥的層次主要處于以仿制為主仿創結合階段,仿制藥達96%,上市新藥多為me-too藥物,新藥市場被國際大公司產品壟斷,缺乏首創藥物。”桑國衛詳細闡述了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創新藥物研發采取的主要政策,并直言:“創新藥物的研發,本質上是政策環境的競爭,是制度的競爭。因此,我國要不斷推出促進藥物創新研發的新優勢政策,重點在宏觀經濟和產業政策、科技政策、注冊監管政策、財稅金融政策等方面下足功夫,以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實現在重點領域的彎道超車。”
陳凱先指出,在過去20年里,新藥物靶點的發現率并無明顯增多,平均每年發現5.3個。我國近年上市及申報的新藥基本上都是在已有靶點上進行的跟蹤創新,由此反映出我國新藥研發的基礎研究能力還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陳凱先建議,未來我國新藥研發需要在4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加強原始創新,更加重視“FirstinClass”的新藥研發,更加重視前瞻性、戰略性新方法、新技術、新策略的研究,比如基因編輯技術等;二是政府要加強對科研院所基礎研究的投入,放寬創新人才培養準則,并通過稅費政策等對創新性企業給予市場鼓勵,針對不同創新主體營造優良創新生態;三是改革和完善藥品監管,對國家亟需的藥物建立特殊審批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新類型藥物的監管和審評辦法,鼓勵和推動創新;四是探索跨國醫藥企業發展軌跡,提倡新藥研發多種模式如靶點多樣性開發,逐步掌握核心技術。